黨員教育培訓要做在“行”上。黨員教育培訓不只是停在學習上,更需要學以致用,把通過黨員教育培訓而學習到的知識和理念融入到具體的工作中去,這就需要黨員教育培訓激發(fā)他們敢于斗爭的精神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成功必須有我”的境界,在問題上敢于較真,切切實實解決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讓黨員教育培訓的實效體現(xiàn)在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上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黨員教育培訓重在為黨員賦能,讓他們更好地服務工作,就需要把重點放在避免培訓的程式化、學用脫節(jié)、重復培訓,“一刀切”培訓等,只有以用為目的的培訓才能夠取得實效,更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,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。
它是不斷鞏固黨的執(zhí)政根基的現(xiàn)實需要。人民是歷史的創(chuàng)造者,是決定黨和GJ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。任何一項偉大事業(yè)要成功,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,從人民中積聚力量,由人民共同來完成。違背人民意愿,脫離人民支持,任何事業(yè)都會成為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,都是不能成功的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總書記對人民群眾是黨的根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、新觀點。他在2012年《求是》雜志撰文指出:“密切黨群、干群關系,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(lián)系,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?!?013年6月,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(diào):“黨的血脈在人民、力量在人民……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,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(zhí)政的最牢固根基?!痹趹c祝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,他再次重申“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”。這些論斷絕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,是決定黨的生死存亡的科學真理。
政黨的生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支持者、支持率、支持度,正所謂“得眾則得國,失眾則失國”。正所謂“人民齊心,其利斷金”。初心不改,使命在肩,永遠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,時刻牢記共產(chǎn)黨是人民群眾的政黨,人民群眾是黨的根基,離開了這個根基,黨就成為無根無基的黨,或者就不再是人民群眾的黨。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、筑牢根基,是黨戰(zhàn)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。毫無疑問,掌握執(zhí)政權力、支配執(zhí)政資源,一方面我們黨擁有了為民謀利、為民造福的有利條件,但同時也帶來了以權謀私、背離民意的各種可能。趕赴執(zhí)政之大考,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就是黨能否始終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。
黨建培訓就是增長知識、開闊眼界、增加思想深度和訓練思維方式的過程,就是培養(yǎng)高瞻遠矚的戰(zhàn)略洞察力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的過程。偉大的實踐,離不開思想的引領。思想理論的魅力與價值,惟有扎實學習才能深刻體悟。而黨建培訓既是鍛造黨性的熔爐,也是提升黨的創(chuàng)造力、凝聚力、戰(zhàn)斗力的關鍵。筑牢信仰之基、補足精神之鈣、把穩(wěn)思想之舵,關鍵就在于筑牢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(yǎng),把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內(nèi)化為強大的政治信仰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。我們的理論武器必將更有威力,我們的初心與恒心必將更加堅定。堅定的初心與恒心也需要實踐的考驗,將這份初心與恒心用在工作中,讓理論與實踐同生共長,我們就可以不斷開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。
基層黨組織是黨和群眾聯(lián)系的橋梁、紐帶,是全黨全部工作和戰(zhàn)斗力的基礎,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(zhàn)斗堡壘,也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基礎,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,凝集中國力量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推動者、實踐者。它在政治上、思想上擔負著對基層單位和廣大群眾起引導作用,在行動上擔負著先鋒模范作用。因此,正確充分認識基層黨組織的角色,對充分發(fā)揮基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、實現(xiàn)中國夢中的先進性作用至關重要?;鶎狱h建工作,重在貫徹實施,也就是務實和創(chuàng)新。只有不斷完善工作思路,改進工作方法,創(chuàng)新活動載體,才能使黨的基層組織永葆生機和活力。黨支部書記是黨支部的帶頭人,一個黨支部能否起到戰(zhàn)斗堡壘作用,與黨支部書記作用的發(fā)揮有著直接的關系,所以支部書記在支部工作中除承擔著組織實施作用外、更重要的是承擔樹立形象、凝聚支部力量的神圣使命,所以我覺得干好基層黨建工作,首先應該秉著"支部書記就是服務"這個理念,一要從關懷服務入手,凝聚黨員,讓支部黨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;二要從轉(zhuǎn)變作風入手,凝聚群眾,支部書記要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,主動親近群眾、密切聯(lián)系群眾、真誠幫助群眾,廣泛開展以服務黨員、服務群眾為主要內(nèi)容的活動,在強化服務中凝聚力量,樹立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;三要努力拓展領域,拓寬黨的工作領域,促進企業(yè)和諧發(fā)展,以創(chuàng)新的精神來解決當前黨建工作中出現(xiàn)的新情況和新問題,從廣度和深度上拓展黨的工作領域。